强迫症

强迫思维的结果


强迫性思维的结果
      这里是芷师中学“心悦-点通”家长心理成长沟通平台,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心悦-点通”陈小华,通过分享了袁运录老师的《情绪心理学》的节选文章《非反射性情绪》,我们了解到病态性情绪是掌管情绪的神经系统受到特定刺激后发生功能性紊乱导致的。只要与过强的刺激或当时的环境因素相似或有关的刺激,都会让人产生联想,并引发掌管情绪的神经中枢出现功能性紊乱,这种能引起人们产生主观联想的刺激信号就是主观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随着刺激信号不断扩散,神经中枢承受刺激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差,情绪的系统也将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袁运录老师的《强迫性思维的结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如果您在育儿方面有好的经验或是困惑,也可以和我私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为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感受到某种压力,就会通过反射方式产生心理冲动,而这种心理冲动又会通过某些生理变化反映出来,如职员受到领导的批评,严厉批评,心里会感到气愤,产生亢奋,生理上会热血沸腾,身体膨胀,有股气冲上头顶,情绪困扰者不仅有正常的人的临床心理冲动,更有自己特有的情绪,心理与预期心理。譬如刘警官要汇报案子,但还没有到领导办公室,他就想我可能不行,继而产生害怕心理,而这种恐惧又会让躯体产生紧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


     不管是正常人的心理冲动,还是情绪困扰者的心理冲动,都是正常心理,正常人不会关注自己是否紧张,也不会理会心理冲动,即便知道也不会介意,绝不会为之苦恼或焦虑,更不会采取任何方法试图消灭它,而是带着这种心情投入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是平常心。正常人汇报工作有时也会遇到恐惧和紧张,可能也会暗示自己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或者深呼吸几次,或者四肢用力伸展几下来缓解紧张,转移注意力,然后带着紧张去面对,绝不会过多的对抗和纠结下去,正常人对待心里冲动的态度完全出于本能,最后会顺应心理。
      正常人认为,心理冲动或心理波动是正常的现象,会允许心理波动和情感的冲动,不会像情绪困扰者那样,非得把正常的心理波动压下去,虽然正常人在某些场合感到拘谨,也会做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努力来缓解,有时还是会紧张的四肢颤抖或干脆告辞,但不管结果如何,事后他们都不会对发生过的事情反复评价和纠缠,也不会过多的责怪自己,不会纠结发生过的一切,因此他们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能有这样的态度的人绝不会形成病态心理,然而情绪困扰者则不一样,他们会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应该出现恐惧,紧张,总是千方百计想控制紧张,越想控制恐惧却又控制不了。


     情绪困扰者常常感叹说,当不良心理冲动时,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这些,误以为别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殊不知任何人都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心理阴影就是在想控制又无法控制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产生情绪的预期心理都是情绪困扰的正常现象,但患者却认为不正常,不会眼睁睁看着情绪肆意妄为,会使出全身的力气与之搏斗。而害怕的心理和情绪预感却愈挫愈勇,最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了理智防线,奔泻而出,恶性情绪发生了暴风雨后回归平静,泄气、难过、伤心、自怨自艾,恨自己不争气,恨自己无自制力,他们从不放过自己的失误,不甘心自己失败,总是回味模拟演练发生过的场景。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折腾,不仅不能扑灭情绪的火,却是火上浇油。
       其实当这种强迫思维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暗示自己:紧张就紧张就好了,关注就关注好了,对抗就对抗好了,波动就让它波动好了,冲突就让他冲突好了,一切都无所谓,慢慢地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因为淡化而消失。各种病态反应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理所当然的结果属于正常的,而对正常人来讲却是不可理喻,歇斯底里的,属于病态的,如果患者跟自己身上出现的病态心理斗争对抗,实际上就是跟正常的心理对抗,结果必然产生新的不正常心理。
     综上所述,只要参入了对抗情绪,就会导致单纯的正常心理转化为复杂的病态心理,从而使丁点小的心理波动演变成巨大的心理波动,最终导致情绪的失控行为,强迫行为患者的对抗心理不仅表现在情绪出现之前,而且贯穿于情绪的始终,事后反复评价,无休止的纠缠是强迫心理形成的温床,也是神经质内症状恶化的基础,不是恐惧或心理波动本身导致了病态性情绪,而是在强迫思维的驱动下,导致了病态性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正常人有些紧张往往没有关系,而情绪困扰者只要一紧张就必然发生病态性情绪的原因所在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病态性情绪是掌管情绪的神经系统受到特定刺激后发生功能性紊乱导致的。当强迫思维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暗示自己:紧张就紧张好了,关注就关注好了,对抗就对抗好了,波动就让它波动好了,冲突就让他冲突好了,以无所谓的态度应对,慢慢地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因为淡化而消失,无为即为。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江西乐灵心理咨询中心  联系微信18679953376
 

上一条:强迫行为不是强迫症!科学区分是关键! 下一条:强迫症,精神上的癌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