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青山湖区乐灵心理咨询中心!

联系我们
售前热线
13677912622
售后热线
13677912622
联系人:熊老师
公司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洪都北大道299号金域名都13栋1单元1614室(师大南路地铁站东)(江西南昌乐灵心理咨询中心)
售前心理咨询:
售后微信:
“凌晨1点,23岁的她加班猝死”:被焦虑裹挟的时代,我们如何停下来?
浏览: 发布日期:2021-03-14

为什么我们会有“金钱焦虑”
 
究竟该不该“拿命换钱”?
这个话题最近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议,连日来持续发酵。
起因是12月29日凌晨1:30,一位在拼多多新疆买菜部门工作的23岁女员工,在加班回家的路上猝死。
1月3日经新闻曝光后,激起了群情愤怒,大众开始声讨996、加班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压榨。
然而,1月4号,拼多多官方账号竟还在知乎发表评论,称: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不难看出,企业平时给员工灌输的是怎样的价值观——你不拼命,就没命;你不努力,就是贪图安逸。
日复一日,企业让无数打工人相信,唯有拼命,你才可以赚到钱,而有钱才能改变命运。
 
 
然而,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我们的拼命又换来了什么?
先来看几则北京新冠感染者的生活轨迹。
最开始确诊的34岁男子,一家人住在顺义非学老破小,每天往返50公里去海淀上班,白天通勤十分辛苦,经常加班,晚上还要复习考研到深夜。
公司并不知道他在备考,临考前三天还安排他去外地出差。
第二位确诊的是一名32岁的女士,白天在电动车基地上班,晚上22点到2点还要去顺丰大件中转场兼职。
早晨出发,半夜归来,对她来讲,是生活的常态。
下一名确诊的,是40岁的网约车司机,多数时间里,他从早晨六点接单到晚上11点,每天工作17小时。
接下来的一位确诊患者,是来北京打工的31岁河北人,白天在一个配件中心工作,晚上在顺丰兼职,除此之外,他还要去医院陪护生病的妻子。
……
感染病毒、深夜猝死,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是对宣扬“拿命换钱”论调的精准打脸。
那些每天为工作和挣钱拼命的人,不仅生活艰辛,还成了最容易感染、引发悲剧的群体。
 
许多人说:
“我不拼命怎么行?
人到中年,我不努力,就会被年轻人超越。那我失业了怎么办?房贷、车贷,还有巨大的生活开支,怎么办?
如果我不拼命,怎么为我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没有更好的条件,他不久落后在起跑线上了吗?” 
好像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所有人都默认一件事:不拼命不行,不拼命的人一定是糟糕的人,甚至,不拼命就会失去一切。
我们需要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拼命爬得更高……
而往往,不到意外发生,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为这样的“拼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焦虑,尤其是对于金钱的焦虑,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但你想过没有,我们对于金钱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金钱焦虑”的本质,是一种存在焦虑
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过去,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会有一个基本预期,但是当社会变化太快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将要发生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就会产生焦躁、不安、忧虑、恐惧等一系列情绪。
而生存焦虑的背后,实际上还藏着“自我认同危机”,因为忙着应对各种不确定,我们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擅长什么,找不到生存的真正意义……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寻找自我价值时,会下意识用到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常常不来自于我们的真实感受,而是通过我们与周围“比照群体”的比较获得。
 
最常见的有朋友圈,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隐藏掉真实的、不那么好的一年,导致“比照”的标准越来越高。
今天这个朋友出国游玩了一圈,明天那个朋友买了一个新的名牌包,后天一个以前看不起的人获了奖,晒了奖杯。
当这些信息一起传入我们的比照系统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大家都过得这么好,拥有这么多,就我混得差”强烈的焦虑,尤其是金钱焦虑。
我有一位来访者,她和丈夫一起北漂了10年。
丈夫是程序员,虽然挣得不错,但是每天加班到一两点,她在教育机构工作,也是从来没有过周末。
一次咨询里,她和我讨论要不要辞职回老家,她说:
“一开始,我俩准备好好奋斗一把,毕竟,他有好几个同学都混得不错,买了几套房。我们每月省吃俭用,也就是盼着买房。
但直到现在,我们连个厕所都买不起。我跟我老公每天就是埋头苦干,连聊天的时间都没有。
有一次我咳嗽,为了省钱,没去医院,结果严重了再去看,查出肺炎,看病花了半个月的工资。
我当时在医院里就哭了,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可言,我真的不想再过了。
而且我好担心我老公,他每天腰疼、头疼,睡不好觉。我真怕他哪天出了什么事,那我可怎么办呢?”
后来,经过多方思量,她和丈夫回了老家,丈夫做了公务员,她用积蓄开了一家早教机构。
两个人终于有时间好好考虑未来,和要孩子的事了。
她对我说:
“老师,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不在北京拼一拼,对不起自己。
既然来了,再回老家,又会很丢面子。现在三十多岁了,才明白那种生活根本不适合我们。
我想要的那些物质上的东西,其实都是周围的人和环境灌输的,好像大家都追求那些东西,如果你不跟着一起拼一拼,就很不应该。
但从那种状态里抽离出来后,我发现现在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所以,我们应当如何化解“金钱焦虑”呢?
首先,你要懂得,金钱不是衡量幸福和成功的唯一标准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带领他的团队对40多个国家进行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发现,人均收入越多,人们的确幸福感越高。
但是,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财富的增加,就不能持续增加生活满意度了。
即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点而已。
也就是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物质产生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所以当物质成为衡量我们幸福感的标准时,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标准,就会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难幸福。
其次,活在当下,重视每一个细小而幸福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提出,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体验,而不是物质。
也就是,长远来看,如果你有一笔钱,将它花在获得一段经历上,会比用它购物让你幸福得多。
所以,与其整日让自己被金钱焦虑所折磨,不如问问自己:“当下,我如何通过非物质的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
运动、亲近大自然、和小动物玩耍、读书、晒太阳、关注呼吸、冥想、写日记、对着镜子向自己微笑、赞美自己、夸奖和支持身边的人……
都是让我们拥有更好体验的方式。当你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增加一点好的体验,对金钱的焦虑自然会慢慢减少。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
研究表明,经常性的积极体验,比强烈的积极体验更有益。分散性的积极体验,比集中的积极体验更有益。
也就是说,相比于每天连续熬夜加班,然后得到表彰带来的积极体验(强烈而集中),经常允许自己“放纵一下”,和朋友聚聚餐,或者做点喜欢的事情所带来的积极体验(经常而分散),对我们是更有益的。
最后,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努力。
在成功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跳一跳的目标”。
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成功并且感到幸福呢?就是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跳一跳就能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拼死拼活也很难够着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只会让人感到绝望沮丧,或者十分焦虑。只有跳一跳的目标,才能让我们又继续努力的动力。
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位来访者,她和丈夫一年只能攒下十几万,但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在北京买一套别墅。
当他们发现自己多年的积蓄都不够买一个卫生间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挫败,因此放弃努力。
 
回到家乡之后,她的目标仅仅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教育机构,可以自己决定上下班的时间,几个月,她便做到了。
一年之后,她发展了分支机构,生活比原来更加充实、有意义。
说到底,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幸福感,为了创造意义。
我们对于金钱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误认为金钱能直接为我们带来想要的幸福。
其实,幸福来自于我们不断为自己创造好的体验,来自于努力实现小目标后的成就感,来自于感到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好。
 
江西乐灵心理咨询中心  联系微信136779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