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个关于批评的实验
个人批评(Person criticism)
老师提了玩积木过程中的几个错误,最后说:“我对你很失望。”
个人取向的批评,是对儿童做出的一种整体性的判断,焦点指向于儿童自身。
结果批评(Outcome criticism)
老师说:“这不是正确的做法。”在这里,老师批评的是结果,而不是孩子本身。
实验结果发现:
结果批评和过程批评这两组孩子,在产品和自我评价上评分都很高,表现得更为自信,对自己能力比较认可。批评孩子行为的结果或过程,在情绪上更易为孩子们接受。
此外,批评孩子行为的过程比批评孩子自身,让孩子的坚持度提升了两倍多,这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为积极。
从实验结果可知,接受过程批评的孩子对自我评价更高,对自己的产品更满意,情绪更积极,坚持度更久。
而接受个人批评的孩子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助反应。
可是,当我们变成了吼叫的父母,孩子的耳朵就会自动关上门,门上还写着大大的两个字:不听。
亲身示范
说完了方法,再举个例子:
你在家辅导孩子功课,有一道题你已经向孩子讲解过好几次了,可他给你的答案还是错的。
这时,你肯定想去做亲子鉴定了!话一直在嘴边,“讲了这么多次,还错!我怎么会生出来你这么笨的!”(个人批评)
孩子如果听到你这样的批评,一定会很难过,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以后也很难有信心去学好了。
深吸一口气,毕竟孩子还是自己生的么,再想想你就差自我否定了…… 仔细分析下,孩子出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自己没说清楚,孩子没理解,还是题目太抽象了,孩子需要更具体的解题方式?
又或者是,题目本身太难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不然就是,学的时间太长了,孩子太累了,闹情绪不想学了?
就像在工作中解决问题,需要先拆解问题,才能找到“症结”所在。想要帮助孩子,也需要你先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反馈或是支持。
比如,如果真的是孩子太累了,不想学了。不妨哈哈一笑,和孩子放下学习,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
<p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1em;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line-height: 2em;">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如何将批评的话语变成孩子动力的燃料,是每一位父母应该用心去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