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研究3000多对夫妻发现:婚姻破裂前,这件事最致命
婚姻破裂前,这件事最致命
被小事毁掉的婚姻,大都因为互相指责你会因为家里被偷了3000块钱就跟伴侣离婚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的,一个月就能赚回来的工资,不至于到离婚的地步。那么,如果伴侣因为被偷了这3000块钱相互指责,会不会真的离婚呢?最近,一对夫妻就因为家中遭遇盗窃,两个人相互指责,险些离婚。家中失窃了2500元和一对金耳环,可两个人却相互怀疑指责,连续冷战9个月。
这样的场景不仅存在于新闻中,多少夫妻因为家里的一点琐事,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得失而彼此责怪。那些伤人的话,从最亲近的人嘴里说出来最是扎心。因为你离我最近,你知道怎样伤我最痛。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话可能会是这样的:
“是不是你没锁好门,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我看就是你偷着拿去用了?”“我还觉得是你拿去补贴娘家了呢!”“你这种人,真是毫无担当精神,我怎么嫁给了你。”……
就这样,从一个简单的事件,开始两个人互相指责,最后演变成人身攻击。被不好的人或事攻击后,人的第一反应是自我安慰。毕竟那个伤害我们的人,并不知道真实的我们,更看不到我们孤独又虔诚的灵魂。可伴侣不同,伴侣的攻击再扭曲、再扎心,任何人都不能做到视若无物。毕竟那是最爱的人,那是长在我们心尖上的人,他们给予的一点点痛,都是在诛心。遇到事情,谁都慌乱。相互指责,只会加剧兵荒马乱。
“我怪他,是因为他竟然不懂我!”我们评价别人的问题时,会觉得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呗,用情绪打架有什么用,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然而,亲密关系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处在关系中的两个人很难理智。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不讲理”、打破规则的存在。
相互指责也是一种亲密的体现,因为我们总是投射性地认为,伴侣见识到了我们身上所有的不好,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遇到各种问题,他们也“理应”更好地解决,更好地帮助我们。就像我们对理想父母的期待一样,我们希望自己一个眼神,一声哭泣就可以被安抚,被拥抱,我们希望伴侣能像父母一样,抚平我们的焦虑,安抚我们内心那个不安的小孩。可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的期待,可能远远超出了伴侣的能力。就像《三十而已》中,陈屿曾经把钟晓芹的衣服洗坏,钟晓芹责怪他。她真实的期待应该是,希望陈屿理解她对衣服的心疼,希望陈屿以后能问她该如何洗衣服。可是,陈屿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她怪我了,让我以后不要碰她的衣服了。从那开始,才有两个人的衣服分着洗的那些纷争。
指责是一种亲密的证据,可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事情发生后,人人都有情绪,可以对伴侣发泄,只能证明“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每个人都熟知伴侣,熟知伴侣身边的“安全发泄区”,熟知他是骂不走的,所以才敢肆意指责。
互相责备时,是两个刺猬在进攻《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公开课》一书中指出,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责备误区有三种:笼统的责备,指责代替解决问题,为自利编造情节。这几种责备方式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让两个人在争吵中否定自己,否定对方。笼统的责备——本来是一件小事,变成对伴侣的泛化责备,甚至上升到品格缺陷。比如老公只是点了两个他自己爱吃的菜,你就可能愤怒地指出“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你这个人只爱自己,向来自私”。笼统的责备有极强的感染性,会让被攻击的伴侣迅速提起警戒,同样讽刺地回击。指责代替解决问题——两个人的精力没有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急着找出对方的错处。在基本归因心理的影响下,我们觉得自己的错误、讨厌是短暂的,伴侣的不可一世,自私自利等缺点,才是一成不变日积月累的。关系越亲密的两个人,越容易给对方制造内疚。所有的指责都会变成互相指责,因为被指责的人防御系统打开后,便开始攻击对方。
自利编造情节——当错误客观发生,又不能接纳自己犯错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也许是从小生存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不被父母接纳错误,长大后也就不能接受自己犯错,要求自己必须时刻保持强大。虽然指责完别人他们会后悔,可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他们一定会拿出所有的“武器”,来避免承认自己做错了。比如两个人一起带孩子的时候,孩子突然摔了一跤大哭不止。这时,老公可能会说:你就知道玩手机,带孩子的时候能不能不看手机?而老婆自然会还击:你凭什么说我,你不是也在看着他,哪有你这样当爸爸的!两个人都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就拼命往对方身上推。毕竟,承认自己不够好,承认自己做错了,也就意味着承受自己不被爱的风险。
用食指“说话”的夫妻,最后都输了当两个人在相互指责的时候,其实是带着锋芒的假面,掩饰住真实的自己,企图和对方沟通。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只要多说几次,多指责几次,对方就能听进去。
但是实际上,一个人被攻击的时候,潜意识里那个“进攻小人”会被调动出来,与此同时,我们的“沉睡记忆”也被唤醒,尤其是关于伴侣的糟糕记忆。可以想象,最爱的人伸出食指,表情凌厉,指着你的鼻尖,说着最痛的指责,你的反应是什么?你会觉得“我要改变”吗?被指责的人,更多的想法是——我要逃跑,我根本不想听他说话。我们都指责过别人,也被指责过,当我们回想被指责的感受,就知道那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变得糟糕。电影《婚姻故事》中,就有一段非常典型的指责式吵架。两个人关于要不要搬迁,孩子抚养权的问题互相指责。查理上来就说了一句很多吵架的夫妻都会说的一句话:你跟你妈一样!
从事情本身的讨论,变成人身攻击。妮可在瞬间还击:你以为你是什么好东西,以前有人说你太自私,无法成为伟大艺术家,我还维护你,你这个该死的恶人。妮可的指责,同样在戳查理的痛处,一方面在说他的自私,另一方面攻击他的事业。
又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互相贬损之后,查理说出心里话,揭示出被指责的人,真实的感受:“你总是让我意识到我做错了什么事,让我觉得我不够好!”
事情到了这里,查理是恢复了一点理智的,他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这和去不去洛杉矶有什么关系?而妮可展现出被指责的人,另一种表现,就是听不进对方话里的有益信息,只想为自己的防御扳回一局,她继续指责“你这个自私的人”。理智的查理,迅速被拉回战场,说出:我每天醒来都希望你死了!
被指责的人大概有这几种心理,不管是哪一种都会让矛盾迅速升级:
你爱说啥说啥,我完全听不见;既然你觉得我不行,我何必做得好;我知道你在索爱,可我偏不给;我要让你知道这是错的,让你品尝我的痛苦;凭什么让我理解你,你怎么不理解我?两个处于极端愤怒的人,说着最令人伤心的话。
最亲近的人,当然知道哪些话说出来,能直接捅到对方的心窝里。可是这样的沟通,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舒服的婚姻,都会“优雅”指责真正好的关系,不是看谁吵架能吵赢,而是看谁遇事不指责。当然,怒气到了眉梢的时候,很可能指责的话就脱口而出了。偶尔的指责没有关系,要控制好指责的比例就可以了。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经过40年的研究,观察了3000多对伴侣交流模式,发现决定两个人婚姻能否长久的因素,不是他们是否争吵、有共同的爱好或能保持性吸引力,而是在他们感情中,赞扬对责备的比例。当赞扬:责备>5:1的时候,婚姻更可能健康长久。换句话说,当我们责备伴侣一次,要通过5次的赞美才能修复伤害。更扎心的是,我们总会放大自己的赞美,缩小自己的责备,觉得自己已经赞美很多次了,或者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责备。《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公开课》一书中说:当婚姻中的评判态度转向负面时,挽救伤害的途径是重新建造对方的自尊。这是一个艰难的步骤,需要两个人放下自己对责备的防御,为自己制造的伤害承担起责任;还需要两个人解除对方的羞愧与难堪,并为对方所做的和解努力表示赞扬。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之所以“敢”放肆指责,因为知道伴侣骂不走,知道他爱着你。可是,多少婚姻关系,就是死于“我以为我爱你就够了”?《婚姻故事》中,查理在离婚后,看到妮可在婚姻濒临破裂时曾经写给他的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见到他两秒我就爱上了他,我这一生都不会停止爱他。
亲密关系,光有爱是不够的。稍带理智,放下防御,停止指责,承担责任。
江西乐灵心理咨询中心 联系微信18679953376
上一条:29年结婚纪念日来临时,丈夫说他出轨了… 下一条:40岁阿娇离婚“细节”曝光:缺爱的人,在感情中是如何「榨干」自己的? 返回列表